日期: 
 
  关键词: 
   
   

 

本站地址:
www.sempre-roma.com
本站LOGO:

正在看的几本书(原来今天是世界读书日~)
[ 作者:瑶公特    来自:永恒罗马网站    点击数:2890    时间:2009/6/23 ]

我读书的习惯是,多头并进。这和我这个人总是又贪心又摇摆有关。所以,常常在一个时期里同时看好几本书,具体什么时候看什么书,取决于当时的心情和精神状态。这样做的弊端在于,对我来说,看完一本书,就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。

比如最近,我正在看着几本书,都还没看完:

《狂奔》人民文学出版社

苏童的短篇小说集。随手从图书馆的新书架上借来的。总共有五卷,这是第二卷,收入1990-1994年创作发表的短篇小说。在此之前,我好像没有读过苏童的书。苏童的短篇都很好看,常见的情节构架是他们那批作家最喜欢用的——比如物质贫瘠时代的荷尔蒙过剩;但是他的小说几乎都很自然(个别几篇有点做作),有股稻草的清香。苏童对人性的刻画,尖刻。我最佩服他驱驾对话的能力,这些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的,有的根本就是矛盾的起因与爆发本身。还有苏童的语言,有点小抒情,又有小调侃。

《开放的作品》新星出版社

意大利符号学家(其实也是文化批评家和艺术理论家)安伯托·艾柯的一本学术类著作。顾名思义,他讲的是当代美学、或者艺术作品的“开放”问题。这个问题在现在来说不是什么新鲜的角度,但在初版的上个世纪60年代,这样一套艺术理论据说确实引起轩然大波。这本书刚读了一点点,不好对内容说什么。但给我的印象是,艾柯的学术语言似乎并不是特别难懂(比我们国内的一些学术论文好多了),有时候居然还会来几句俏皮话。这其实也是一本论文集,奇怪的是,为什么欧美人写论文(包括之前看的也是论文集的阿瑟·丹托《艺术的终结》,等等)并不像我们那样要分一(一)1…等等若干层次呢(或者编成书的时候去掉了?),我觉得,文章一旦被一(一)1…并不一定使逻辑感更强了,反而有些索然无味。

《我爱问连岳2》作家出版社

我以前从来不看情感专栏,讨厌那种假惺惺的感觉。现在也一样,除了看连岳的这两本“爱问”。我有时候觉得,连岳根本不是在解答那些为情所困的人的问题,而是在传播自己的哲学。前两天加入一个连岳的GOOGLE小组,那个小组的通关密语是要求说出喜欢连岳的理由,当时我写:独立的姿态,鲜明的立场,深刻的思想,当然还有文风。这几点中,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鲜明的立场,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暧昧的国家。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而言,自然最崇拜那种强大的人,他们坚持的一开始认准的立场不动摇,当然也很难被别人拉拢,任何想说服他的人最后都只有被他嘲笑的份。这样的人除了连岳,我想到的还有我最喜欢的鲁迅先生,和韩寒。

《淡绿色的月亮》春风文艺出版社

须一瓜是被本地媒体屡赞不止的小说家,慕名寻书来看。这本中短篇小说集现在只看了其中的《雨把烟打湿了》和《淡绿色的月亮》(也是提及率最高的)。虽然觉得都挺好看的,引人入胜,但似乎还不属于那种非常高级的小说,总之,不是那种能动一动灵魂的故事。两篇中我比较喜欢《雨》,因为不喜欢《淡》里面借人物之口大段大段地叙述社会新闻事件,主题和立意都太明显了(在文本里直接反复地说),用力过度,少了味道。《雨》的味道就多多了,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想要的是什么味道。孔雀女和凤凰男的故事并不新奇(我老想到刘若英的电视剧《新结婚时代》,一些桥段,比如乡下来的婆婆/公公洗坏了孔雀女只能干洗的高档服装,都是一样的),凤凰男最后忍受不了压抑杀人就小说的情节设计来说也并不出新,其实我觉得须一瓜的小说最棒的是她的结构。以往我觉得小说的结构并不重要,那是空无一物的实验小说才玩的,不过现在发现,其实结构真的很重要,它决定了小说的情感走向和质量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上海古籍出版社

现在才读三国,实在不好意思。我们的四大名著都太长了,又半文半白,实际上我发现真正通读完原著的人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。《三国》真是很精彩,一开始就把我吸引住了,现在最后一册也只剩一半了,进行的速度比我自己设想的快。大概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,我真不喜欢刘备那帮人,刘备这人太假,关羽一开始走单骑时还真挺感人,后来又显得死得活该,张飞嘛,也是越来越凶狠。诸葛亮似妖,说实话,我每看到书中人说什么“昨日夜观星象”就想吐。三国的前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还是很现实主义的,基本上没有什么怪力乱神,后面就越来越多,写得像神话,简直怀疑不是同一个人写的(三国也是有搜集民间故事集吧,古代的“作者”概念和我们现在是不大一样)。呃,看到现在我最喜欢鲁肃,我喜欢没什么心机的人,可是这样的人老是被诸葛亮欺负,夹在蜀吴两国之间当冤大头。这样的人不该活在三国里。

《无墙的博物馆》广西师大出版社

这是法国人安德烈·马尔罗写的艺术史。N年前一个朋友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的。当时我还没有想到后来会读什么艺术学,不过出于怀旧对艺术作品有天然的兴趣。可是如你所知,法国知识分子的书,总是有点儿拿腔拿调,拿过来翻了翻就照例放上书架。前几天偶然发现它,还像新书一样,拿出来读,发现这是一本有独特思路的艺术史,或者说,是现代性视野的艺术史(但我不喜欢现代性这个词,它被用滥了)。还有,图片的印刷质量也不错。

PS:题图是梵高的画。最近在开心网菜园子里种地,本来想到的是梵高的另一幅《阿尔勒的太太们关于花园的回想》,可是在网上一直找不到,家里的一本画册里也没有提供英文译名。


永恒罗马网站
   转载本站新闻和文章,请注明作者和本站版权信息。谢谢合作!

   永恒罗马网站
   转载本站新闻和文章,请注明作者和本站版权信息。谢谢合作!
关闭窗口
 

沪ICP备09010400号
本网站由永恒罗马 版权所有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5